網上有很多關于閃電付pos機怎么樣,那些號稱要解決比特幣支付問題的項目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閃電付pos機怎么樣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www.www690aa.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閃電付pos機怎么樣
摘要: 未來的道路,似乎依然很長。
比特幣誕生快10年了,區塊鏈的熱潮吹遍了全球金融市場,尤其是2019年,從西邊的Facebook發行Libra,到東方市場的央行法定數字貨幣,這股區塊鏈加金融的東風,吹響了一場金融科技的創新。
但10年中如果有什么不變的話——依然是比特幣的地位,從2009年開始到現在,哪怕是經歷了2017年史無前例的大牛市,比特幣依然扮演了王者的角色,截止目前其在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市值占比超過了69%。
一周前被譽為“新興市場投資教父”的MarkMobius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比特幣是全球范圍內一種全新的貨幣形式,它的存在值得投資者關注”。
盡管比特幣在區塊鏈圈子目前仍是無懈可擊的角色,但其弊端也同樣顯露無疑,因其先天設計,導致比特幣的商業應用面臨巨大的挑戰,無法實時確認到賬,無法獲得高TPS,轉賬費用太高,這些缺點使得比特幣不能進入商業支付領域。
另一方面,比特幣的象征地位也引起了許多商業創新者涌入,從分叉的BCH(號稱要解決比特幣支付問題),到閃電網絡,再到側鏈(以RSK為代表)或者跨鏈(ETH、Polkadot、Cosmos),故事似乎總是不同,但本質確乎雷同——為比特幣提供一個商業解決方案,以便金融使用。
而現在依然備受關注的兩個解決方案無非是閃電網絡和跨鏈。
閃電網絡只剩“閃電”大部分人都會問一句,究竟什么是閃電網絡?該設計最早是在2015年2月的一篇論文中被提出,所謂閃電網絡是在比特幣上運作的“二層支付協議”,通過將一些交易數據放在鏈外執行,減少對比特幣根鏈的依賴,從而提高交易速度、減少交易費用。
在今年2月發布的網絡測試結果顯示,閃電網絡支付速度已與Apple Pay等傳統的中心化數字支付平臺相差無幾,而閃電網絡之所以“閃電”,是將大部分交易放到鏈下實現。
總體來說閃電網絡帶來了理論上每秒數百萬乃至數十億筆的交易,以及鏈下交易更低的手續費(通道理論上是沒有手續費的,但實際需要支付少量節點維護費用,類似于礦工費)。
這樣聽起來的閃電網絡似乎可以很好的解決了比特幣商用問題,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據最新的閃電網絡數據顯示,自主網上線以來(不到20個月),現總共有28000多個通道,4700多個擁有活躍通道的節點、以及820萬美金的總容量。
據The Block分析師Larry Cermak的統計,目前閃電網絡上最大的單一實體是LNBIG,擁有25個公開節點,總容量為513.7BTC(約520萬美金)。這意味著一個擁有25個節點(全部節點占比0.5%)的實體目前控制了接近61%的網絡容量。
而運營LNBIG節點的人在六月份時曾說,他們“每天賺5000到10000聰比特幣“、”一個月最多20美金“的通道費,但他們在打開和關閉閃電網絡通道時花費超過了一千美金,基本屬于虧損狀態。
所以總體來看,盡管閃電網絡在主網上線后經歷了一波高潮,但目前通道數量、節點數量和BTC的容量紛紛出現較大的下滑。
另一方面,一些真正使用過閃電網絡的人表示,“需要讓錢包全天候保持在線狀態,否則匯款之前無法收到錢,甚至可能在電腦崩潰時丟失所有財產”,而這些都讓人們對使用閃電網絡感到謹慎。
就在本月11日,閃電網絡開發者Rusty Russel披露一個嚴重的安全漏洞,并聲稱,如果使用者不及時更新軟件,會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并可能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而其匿名性甚至會導致無法追回被盜財產。
跨鏈還是個孩子另一個比特幣商用支付解決方案是2019年熱門的“跨鏈”,該技術受到了眾多關注,不僅是因為其可以打通區塊鏈之間的信息孤島,擴充聯盟鏈、私有鏈和公鏈的網絡價值,還在于它可能會構建一個真正的價值互聯網基礎設施平臺。
雖然類似閃電網絡也歸屬于跨鏈技術的一種,但我們這里重點討論的是中繼技術的跨鏈,例如Polkadot和Cosmos。
而Polkadot和Cosmos重點還是關注鏈間的互操作性、可擴展性,因此也可以進行一些資產跨鏈,類似將比特幣資產直接鏈上轉換為以太坊資產,而不是現在通過交易所來完成操作。
Cosmos是通過Cosmos-SDK來重構區塊鏈的生態系統,Cosmos-SDK是一個開發框架,類似于一個工具包,允許開發人員按需開發自己的項目并接入到Cosmos生態中。
而Polkadot是由一系列的平行鏈(平行鏈處理交易,并將其結果轉移到原始區塊鏈上)、中繼鏈(即連接平行鏈并確保其安全性的中心組件)以及將Polkadot連接到外部區塊鏈的轉接橋組成。
盡管兩個項目都宣稱可以實現比特幣與其他鏈或者資產間的交互,但從實現性來說依然充滿未知。
以Polkadot生態中的資產跨鏈項目ChainX為例,這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項目,憑借“去中心的鏈間資產流通和多簽合約或輕節點協議托管”,收獲了13600多個比特幣接入網絡。據悉,ChainX的網絡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二層網絡,而其轉賬時間僅需2s,轉賬的礦工費僅需幾分錢,安全性也優于閃電網絡。
但ChainX的Layer2能不能成為被更多商業機構所接納的比特幣商用網絡,從現階段來看仍需要商業本身的驗證。而類似這樣為比特幣提供跨鏈技術的網絡依然還有許多,但大部分應用也依然還在開發或者實驗階段。
一點思考回到比特幣商用性來看,不管是閃電網絡,還是鏈間互操作的跨鏈項目,盡管他們都理論上解決了比特幣的轉賬效率問題和轉賬費用問題,但安全性依然有待考驗,閃電網絡的一些技術漏洞,或者ChainX這樣以信托節點來完成安全認證的方式,似乎都還需要完善。
發展了10年的比特幣似乎成為了區塊鏈世界的“圣杯”,幾年前人們還會渴望去取代它的地位,但經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后,被“扼殺了”無數次的比特幣仍舊灼灼生輝,甚至愈加堅定。
圍繞著比特幣展開的智能合約、跨鏈交互成為了又一批朝圣者追求的方向,而他們希冀的是,讓比特幣或者區塊鏈真正落地到商業應用中,再走進千家萬戶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
但令人好奇的是,不管是閃電網絡,還是側鏈、委托代理、原子交換、跨鏈等等,會不會依然不是比特幣商業解決方案的終點呢?
本文由火星財經和區塊鏈騎士聯合出品。
(作者:區塊鏈騎士,內容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臺“得得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
以上就是關于閃電付pos機怎么樣,那些號稱要解決比特幣支付問題的項目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閃電付pos機怎么樣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