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很多關于國內的pos機國內的卡出國能用嗎,外國卡組織進中國是真的是一件好事嗎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國內的pos機國內的卡出國能用嗎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www.www690aa.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國內的pos機國內的卡出國能用嗎
前言
4月22日國務院正式宣布開放銀行卡清算市場,苦苦i等待的30年國外卡組織終于等來了機會,VISA 和萬事達都立馬表態申請許可,發展業務,國內的行業也是一片沸騰,都在為打破銀聯壟斷地位歡呼,不可否認的銀聯在成了的這12年間在業務發展中的確造成了銀行卡市場的壟斷,并經常以行政命令規范管理市場的確不讓人痛快,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銀聯的歷史作用,至于國內的本家開展清算業務與銀聯進行業務競爭有利于清算市場的發展,但是如果是國外清算市場大面積進入中國,支付圈表示謹慎觀點。希望監管機構已經做好準備!政治利益大于一些,所有的一切經濟是為政治服務,這是亙古不變的!
2014年3月,因克里米亞事件 受美國對俄羅斯制裁影響,VISA和萬事達公司決定停止受理俄羅斯銀行和北海航線銀行這兩家俄銀行使用VISA卡和萬事達卡進行支付的業務,由此產生了如何保證使用VISA卡和萬事達卡的俄羅斯國內銀行進行支付業務的穩定性問題。為應對歐美對俄制裁和減少對西方的依賴,俄羅斯決定創建本國獨立支付系統
目前:由ISO組織統一分配,具有唯一性。BIN號是核心,是決定卡片由哪個網絡轉接的區分依據。根據ISO的規定,以4、5和6開頭的BIN號(Bank Identification Number,銀行識別碼)是分配給金融業的。其中“4”字頭的BIN號被 VISA 買斷;
“5”字頭的BIN號已分配完畢(大部分由萬事達購買);
“3”字頭運通、JCB等公司機構使用;
“9”字頭的BIN號是作為各國國內卡的BIN號,由各國自主決定分配方式。
2002年,中國銀聯代國內各發卡機構統一向ISO申請了800個在國內和國外通行的國際標準BIN(622126-622925)。
銀聯開始使用“622”開頭BIN號的銀行卡碼。
一、目前銀行卡產業國際競爭的基本格局和實質
目前國際銀行卡產業競爭的基本格局是,VISA、萬事達等幾個跨國公司控制了全球的銀行卡標準,其實質是主導著全球個人支付體系。
目前控制全球銀行卡標準的主要機構是美國的VISA、萬事達。這兩個所謂的“國際信用卡組織”實際上是美國的兩家跨國公司。它們最初都是由美國多家發卡機構聯合設立的股份公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巨型跨國企業。其經營的核心就是銀行卡的標準、基于標準的銀行卡品牌和覆蓋全球的交易網絡。它們利用其全球網絡的優勢,吸收各國發卡銀行成為其會員,推行自己的品牌、標準。
在全球各發卡機構發行的近40億張銀行卡中,80%以上是VISA、萬事達卡。我國各銀行的發行的6億多張銀行卡中,90%以上是VISA、萬事達卡。盡管這些卡片的賬戶都由發卡銀行進行管理,但卡片的發卡規則、業務規范、技術標準、交易、清算都遵循VISA、萬事達統一規定,卡片數據由它們集中統一管理,而且主要的交易和清算通過它們的網絡完成。
在這種格局下,各發卡銀行成為VISA、萬事達的品牌分銷商,而區域性的或國內的銀行卡網絡和組織也主要是為它們進行交易轉接,實際上已經淪為其全球網絡的組成部分。這種格局的實質是,VISA、萬事達等跨國公司主導著全球個人支付體系。
(一)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各國個人支付體系管理主權
目前各國大額支付與清算體系一般由中央銀行或國家特許機構經營和管理,而個人支付與清算體系則主要體現為市場機制。由于銀行卡已成為個人支付的主要工具,而VISA、萬事達等跨國公司控制著全球銀行卡業務的基本規則和交易清算網絡,因此這些機構實際上在各國行使著個人支付與清算體系的主要經營與管理職能,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各國個人支付體系的管理主權,并時常與所在國金融政策發生沖突,影響所在國個人支付與清算體系的正常秩序。
澳大利亞信用卡業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在這方面提供了一個典型例證。如同其他各國一樣,澳大利亞信用卡支付體系主要為Visa、萬事達所控制。這兩個機構所制定的交易規則,使澳大利亞信用卡業務體系存在著發卡行收益偏高、非信用卡持卡人承擔信用卡交易的部分成本、非金融機構無法進入信用卡體系等問題,造成了個人支付體系價格扭曲、收入分配不合理和競爭不充分等一系列問題。為了解決這些長期存在的問題,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不得不對信用卡業務體系進行改革。由于澳儲的改革措施觸動了VISA和萬事達的利益,遭到了這兩家公司的強烈反對。VISA和萬事達還就此對澳儲提出訴訟,使澳儲的支付體系改革一再受阻。
(二)威脅國家個人支付體系與金融信息安全
VISA、萬事達等跨國公司通過其全球品牌的影響力,不僅將規則、標準推行到其他國家,實行銀行卡數據的跨境集中管理,而且通過其銀行卡跨行信息交換網絡,從事跨境甚至當地的銀行卡交易轉接和清算,實際掌握著當地銀行卡支付的信息和資金流動,給國家個人支付體系和金融信息安全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支付系統和金融信息安全最近已受到一些國家的關注。意大利、比利時和荷蘭三國為了抵御美國支付網絡在歐洲的擴張,竭力保持對銀行卡支付體系的有效控制,于2003年9月份正式組建了支付處理公司Sinsys。比利時銀行卡組織Banksys的首席執行官Dirk Syx在評價Sinsys成立時曾表示,防止美國對歐洲支付網絡的控制對中央銀行來說是一個政治問題,歐洲銀行業如果不控制支付產業的較大份額是不明智的。
(三)壟斷全球銀行卡市場并從中攫取巨額利潤
VISA、萬事達等跨國商業機構每年都從各國發卡機構和銀行卡產業的各個參與者身上攫取巨額利潤。這些公司通過經營品牌和標準,將各國發卡機構、收單機構、持卡人、特約商戶、卡片制造商、機具制造商等納入自己的體系,并以此控制著全球銀行卡產業鏈,壟斷整個銀行卡市場,攫取巨額壟斷利潤。這些公司僅從各發卡銀行收取的費用,就包括入會費、會員年費、品牌使用費、授權費、清分結算費、軟硬件設備測試及使用費以及名目繁多的其他服務費用。估計VISA在2003年的營業收入將近100億美元。目前除美國和日本外,各國由于沒有自己的銀行卡品牌,其國內銀行實際上成為跨國銀行卡品牌的分銷商,整個銀行卡產業中很大一部分利潤不得不拱手讓人。
VISA和萬事達等跨國公司還憑借其壟斷地位從商戶和持卡人身上攫取超額利潤。正因如此,商戶和持卡人紛紛對VISA和萬事達兩大銀行卡組織提起訴訟。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以沃爾瑪為首的幾百萬美國零售商戶起訴VISA、萬事達利用其壟斷地位,強迫商戶接受其簽名借記卡并收取額外費用,這一訴訟歷時7年之久,最后以VISA、萬事達同意支付幾十億美元的高額賠償而告終。另一影響較大的訴訟是加州消費者起訴VISA、萬事達未對外幣消費收取1%匯兌手續費充分披露,此案法庭裁定兩大信用卡組織退返受匯兌費用影響的加州消費者8億美元。加州法院的法官Jim Baum說:“VISA和萬事達公司對客戶進行大規模詐騙和盜竊的日子就要結束了。”
(四)限制發卡銀行的業務發展,封殺其他銀行卡組織和品牌
為了全面徹底地控制全球銀行卡產業,VISA和萬事達公司利用其全球壟斷地位進行不正當競爭,它們視包括JCB、運通、大萊等在內其他所有銀行卡品牌為競爭對手,禁止其成員銀行發行其他品牌的銀行卡。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發卡銀行的業務多元化發展,但成員銀行懾于其全球網絡的威力而無法反抗。為此,美國運通公司對其提起訴訟,2001年10月,法院判定VISA和萬事達違法,要求它們不得再禁止成員銀行發行其他品牌的銀行卡,目前VISA和萬事達仍未罷休,繼續提出上訴。
二、創建民族品牌是應對銀行卡產業國際競爭的唯一出路
如同其他任何一個產業,銀行卡產業國際競爭的制高點是業務標準、技術規范以及基于此的銀行卡品牌。目前控制全球市場的主要是美國的VISA、萬事達和日本的JCB,此外各國盡管有發卡銀行和銀行卡聯合組織,但都沒有能夠創建出銀行卡品牌。我國臺灣省的銀行卡聯合組織曾經試圖打造自己的品牌……梅花卡,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成功,梅花卡最終淪為VISA、萬事達的附屬品牌。就中國大陸來說,VISA、萬事達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采取強力滲透的策略。尤其是近年,這些公司視中國為最具潛力的個人支付市場,意欲將中國納入其全球品牌帝國的版圖內,并為此而急劇加大對中國的資金與人力投入,強化公關,培植力量,試圖封閉民族銀行卡品牌的成長空間,使之居于從屬地位,淪為其全球網絡的區域組成部分。
展望21世紀,中國無疑擁有全球最大的發卡量、最大的銀行卡業務市場、最大的個人支付產業,中國也將出現強大的發卡銀行。但是,如果中國沒有自己的發卡品牌,中國就只能的國外品牌的最大分銷市場,中國的銀行卡產業就不可能實現自主發展,中國就不可能成為支付產業的強國,中國龐大的個人支付體系就只能受制于人。為此,中國需要創建自己的銀行卡品牌,制定自己的銀行卡標準和規范,發展自己的銀行卡交易網絡,確保國內個人支付體系和國家金融信息安全。
(一)創建銀行卡品牌就是要發行自主標準的銀行卡
從一定意義上說,銀行卡品牌的核心就是其背后的卡片業務標準和技術規范,它代表銀行卡業務處理和交易運行的一整套作業規則。發卡銀行本身不代表銀行卡品牌,而只是銀行卡品牌的分銷商。一家銀行如果發行VISA卡,那么它就成為VISA的分銷商。這張卡片的賬戶資金由銀行經營,但這種經營活動必須遵循VISA的一整套作業規則,是在VISA的統一管理下進行的。目前我國推行的“銀聯標識”也不是銀行卡品牌,它僅僅是聯網通用的受理標識。在銀行卡整個交易鏈條中,發卡處于上游,而受理處于下游。銀聯成立以來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根據各種銀行卡品牌的標準建立綜合通用平臺,使各種品牌、各種標準的銀行卡都能受理。一張VISA卡貼上“銀聯標識”,僅僅表示這張卡片在中國可以通用,但這張卡片遵循的是VISA的整套標準。創建民族銀行卡品牌,就是各發卡銀行聯合起來,發行獨立于VISA、萬事達標準和品牌而又符合國際標準的卡片。
(二)目前創建品牌具有難得的機遇和條件
首先,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居民個人收入迅速增加和銀行卡產業的迅速發展為創建“銀聯”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持卡人群體,已發行的銀行卡達6億多張,約占全球銀行卡總量20%,持卡消費能力居全球前列,全國銀行卡交易額年增長率保持在50%以上,去年已達16萬多億元。這一巨大的銀行卡市場為民族品牌創造了廣闊的生存空間,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市場條件。其次,我國經濟國際化程度的迅速提高為創建“銀聯”品牌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日本JCB品牌的創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經濟的國際化、日元的急劇升值以及居民出境旅游高潮。這些情況與我們目前所處的宏觀環境非常相似。
第三,國內聯網通用的實現,也為品牌的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人民銀行的組織推動和政策引導下,經過各商業銀行的中國銀聯的不懈努力,到去年底,實現聯網通用的城市已近700個,銀行卡在全國范圍內的聯網通用已基本實現。聯網通用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用卡環境明顯改善,形成了聯網通用與持卡消費良性互動、交替增長的局面。目前,中國銀聯已經成為國內銀行卡跨行網絡的樞紐,“銀聯”標識卡逐步普及,“銀聯”標識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銀聯卡的國際化也已邁出了第一步,銀聯卡在香港地區的聯網交易已正式開通,向其他國家和地區拓展受理市場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中。
更為重要的是,銀聯已經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國際標準卡BIN號序列和國際化的發卡標準。國際標準卡BIN號是一組數字號碼,用以識別一張銀行卡在國際上的身份,使得卡片能夠全球通用。VISA、萬事達、JCB等所謂“國際組織”都是向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申請BIN號序列。中國銀聯也已經成功地從該組織申請了國際BIN號序列,并形成了國際化的發卡標準,為創建“銀聯”品牌提供了技術保障。去年已有一些商業銀行開始發行“銀聯標準卡”,為創建“銀聯”品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此外,準備發行“銀聯”標準卡的銀行已達50多家,這為“銀聯”品牌的創立奠定了初步的發卡基礎。
國際主要的發卡組織
威士國際組織(VISA International Service Association)
萬事達卡國際組織(MasterCard International)
美國運通 (American Express, AE)
大來信用證(或稱“大萊信用卡”)俱樂部(Diners Club)
日本信用卡株式會社(Japan Credit Bureau, JCB)
發現卡(Discover Card)等
地區主要的發卡組織有:
歐洲的歐陸卡(EUROPAY)
歐洲最大的支付組織,服務于43個國家,為其逾9,000個會員銀行提供服務,并在全球發卡超過3億張)
中國銀聯 (China UnionPay)
境內發卡機構152家,發卡總量超過16億張。境內銀聯受理商戶達到93萬戶,POS機145萬臺,ATM機14萬臺
臺灣地區聯合信用卡中心(National Credit Card Center of R.O.C.) 簡稱 NCCC
NCCC在中國臺灣地區擁有29家合作金融機構,累計發行約8000萬張卡
新加坡星網電子付款公司(NETS)
成立于1985年,是由新加坡發展銀行、吉寶銀行、華僑銀行、華聯銀行、儲蓄銀行、達利銀行和大華銀行聯合組建投資的專業收單網絡、電子支付、電子轉帳運營商,發行帶有NETS標識的卡片超過600萬張其中活躍卡450萬張
韓國BC卡公司(BC card)
是專業的收單服務公司,在韓國成員銀行數量達到11家,在韓國有近1萬家商戶和1.1萬臺ATM機的受理網絡。
越南付款結轉公司(Banknetvn)
成立于2004年,由越南七家最大銀行共同創立。該公司經營全國的付款結轉網絡業務,該網絡連接了所有會員銀行的信用卡付款和自動提款機系統。擁有8200萬人口的越南,總共有200萬張自動提款機銀行卡和1900個自動提款機。
在中國,信用卡發行基本上主要是通過中國銀聯。此外,還有聯合威士、萬事達卡、JCB等發行的雙幣卡。因此銀行發行的信用卡一般都有銀聯標志。
發卡組織或銀行標識代碼(BIN)
銀行卡的卡號是標識發卡機構和持卡人信息的號碼,由以下三部分組成:發卡行標識代碼(BIN號)、發卡行自定義位、校驗碼。各個銀行機構所發行的銀行卡卡號都是不同的,你在全世界都不會找到任何一張重樣的銀行卡,無論是已用的還是在用的。它們的長度和格式也是不同的。但有一點相同,就是都遵循前面講的大結構,也就是符合ISO 7812-1:1997 有關規定,由13-19位數字表示。
以16位卡號(最多形式)為例,具體由以下幾部分組成:Bank Identification Number(BIN)標識發卡機構的代碼,由6位數字組成;發卡行自定義位,由6-12位數字組成;校驗位,是卡號最后一位數字。
其中BIN號,由ISO組織統一分配,具有唯一性。BIN號是核心,是決定卡片由哪個網絡轉接的區分依據。根據ISO的規定,以4、5和6開頭的BIN號(Bank Identification Number,銀行識別碼)是分配給金融業的。其中“4”字頭的BIN號被 VISA 買斷;“5”字頭的BIN號已分配完畢(大部分由萬事達購買);運通、JCB等公司機構使用“3”字頭;“9”字頭的BIN號是作為各國國內卡的BIN號,由各國自主決定分配方式。
2002年,中國銀聯代表國內各發卡機構統一向國際標準化組織申請了在國內和國外通行的國際標準6字頭銀行標識代碼。中國銀聯申請的“6”字頭BIN號共有800個,以“622”開始,所以也稱“62”字頭銀聯標準卡。2003年7月,中國銀聯正式啟動了銀聯國際標準6字頭BIN號的分配和使用工作,而此前我國發行的全國范圍內2000多萬張國際信用卡中,銀聯標準卡市場份額不足40萬張,其余的多為“4”、“5”字頭的卡,即實際上是維薩或是萬事達組織的卡。2005年12月,中國銀行正式發布國內首張國際通行的銀聯品牌人民幣單幣種貸記卡,卡上只有中國銀聯的標識出現,這是銀聯開通海外通道后第一個成熟作品。從2006年6月開始,過去老的單幣種信用卡到期換卡或中途換卡的需要全部轉換為622開頭的銀聯標準卡。
另外,還有一些國內銀行機構發行的使用獨立向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申請的BIN,也納入銀聯標準卡管理,這些機構與卡BIN(截止2005年11月)分別是:
合肥市商業銀行(603601) 無錫市商業銀行(603265) 溫州市商業銀行(621977) 大連市商業銀行(603708)
北京市商業銀行(602969) 杭州市商業銀行(603367) 常熟市農村商業銀行(603694) 交通銀行(601428)
威士國際組織(VISA International)
Visa是全球最富盛名的支付品牌之一,Visa與世界各地的Visa特約商戶、ATM以及會員金融機構攜手合作,致力使這個夢想成真。
Visa全球電子支付網絡-VisaNet-是世界上覆蓋面最廣、功能最強和最先進的消費支付處理系統,不斷履行使您的Visa卡通行全球的承諾。目前,全世界有超過2,000萬個特約商戶接受Visa卡,還有超過84萬個ATM遍布世界各地。因此,Visa的全球網絡讓您不論身在何處,都能方便地使用Visa卡。
Visa國際組織本身并不直接發卡。在亞太區,Visa國際組織有超過700個會員金融機構發行各種Visa支付工具,包括信用卡、借記卡、公司卡、商務卡及采購卡。這些產品都能讓您在消費時倍感安全、便利和可靠。
Visa分別于1993年和1996年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代表處。Visa在國內擁有包括銀聯在內的17家中資會員金融機構和5家外資會員銀行。截止至2005年3月底,Visa在中國大陸發行的Visa卡約540萬張,自動柜員機達17,000臺,Visa在中國大陸交易額達32億美元。
萬事達卡國際組織(MasterCard International)
萬事達國際組織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創立了一種國際通行的信用卡體系,旋即風行世界。1966年,組成了一個銀行卡協會(Interbank CandAssociation)的組織,1969年銀行卡協會購下了MasterCharge的專利權,統一了各發卡行的信用卡名稱和式樣設計。隨后十年,將MasterCharge原名改名MasterCard。萬事達卡國際組織是一個包羅世界各地財經機構的非牟利協會組織,其會員包括商業銀行、儲蓄與貸款協會,以及信貸合作社。其基本目標始終不渝:溝通國內及國外會員之間的銀行卡資料交流,并方便發行機構不論規模大小,也可進軍銀行卡及旅行支票市場,謀求發展。
萬事達卡已是全球家喻戶曉的名字,不過,三十年前它僅是一張美國境內的國內卡,它的知名在于萬事達卡國際組織一直本著服務持卡人的信念,提供持卡人最新、最完整的支付服務,因而受到全世界持卡人的認同。
大來信用證有限公司(Diners Club)
大來卡于1950年由創業者FrankMCMamaca創辦,是第一張塑料付款卡,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國際通用的信用卡。1981年美國最大的零售銀行----花旗銀行的控股公司----花旗公司接受了DinersClubIntenational卡。大來卡公司的主要優勢在于它在尚未被開發的地區增加其銷售額,并且鞏固該公司在信用卡市場中所保持的強有力的位置。該公司通過大來現金兌換網絡與ATM網絡之間所形成互惠協議,從而集中加強了其在國際間市場上的地位。
JCB日本信用卡公司(Japan Credit Bureau)
1961年,JCB作為日本第一個專門的信用卡公司宣告成立。此后,它一直以最大公司的姿態發展至今,它是代表日本的名副其實的信用卡公司。在亞洲地區,其商標是獨一無二的。其業務范圍遍及世界各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JCB信用卡的種類成為世界之最,達5000多種。JCB的國際戰略主要瞄準了工作、生活在國外的日本實業家和女性。為確立國際地位,JCB也對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商戶實現優先服務計劃,使其包括在JCB持卡人的特殊旅游指南中。空前的優質服務是JCB成功的奧秘。
發現卡Discover Card
Discover是美國第七大信用卡發行機構,持卡用戶超過5,000萬戶。去年Discover通過收購大型借記卡處理公司Pulse EFT進入了快速增長的借記卡市場。這一點對于Discover與中國銀聯的合作格外重要,因為大多數銀聯卡都是借記卡,而現在用Discover的網絡來處理借記卡已經沒有問題。Discover將對經由其網絡處理的交易收取一定費用。Hochschild表示,公司現在不僅能發行信用卡,同時在信用卡支付領域也是一個強有力的參與者,此次合作應能加強公司的這一地位。
美國運通股份有限公司(American Express)
自1958年發行第一張運通卡以來,迄今為止運通已在68個國家和地區以49種貨幣發行了運通卡,構建了全球最大的自成體系的特約商戶網絡,并擁有超過6000萬名的優質持卡人群體。成立于1850年的運通公司,最初的業務是提供快遞服務。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運通于1891年率先推出旅行支票,主要面向經常旅行的高端客戶。可以說,運通服務于高端客戶的歷史長達百年,積累了豐富的服務經驗和龐大的優質客戶群體。
1958年,美國運通推出第一張簽賬卡。憑借著百年老店的信譽和世界知名的品牌,當時紅極一時的貓王成為第一批持卡人之一,很多經常旅行的生意人成為美國運通卡這一新興產品的積極申請者。在美國運通卡開業時,簽約入網的商戶便超過了17000多個,特別是美國旅館聯盟的15萬卡戶和4500個成員旅館的加入,標志著銀行卡終于被美國的主流商界所接受。
1966年運通發行了第一張金卡,以滿足逐漸成熟的消費者的更高需求。
1984年,運通在全球率先發行第一張白金卡,該卡只為獲邀特選的會員而設,不接受外部申請。除積分計劃和無憂消費主義以外,持卡人可享受周全的旅游服務優惠和休閑生活優惠,專人24小時的白金卡服務為會員妥善安排各項生活大小事宜。
美國運通公司憑借百余年的服務品質和不斷創新的經營理念,保持著自己"富人卡"的形象。過去運通一直走獨立發卡之路,從1996年才開始向其他金融和發卡機構開放網絡,1997年成立環球網絡服務部(GNS),允許合作伙伴發行美國運通卡,利用運通網絡帶動合作伙伴的業務增長,強化競爭優勢,增加邊際利潤,提高業務整合管理能力。至今GNS已與全球90多個國家的80個合作伙伴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亞太區的17個國家擁有28個合作伙伴,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臺灣的臺新銀行、中國香港的大新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新西蘭銀行、國立澳大利亞銀行等。
中國銀聯 (China UnionPay)
中國銀聯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批準設立的中國銀行卡組織,成立于2002年3月,總部設在上海。
中國銀聯對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起到了基礎性作用,各銀行通過銀聯跨行交易清算系統,實現系統之間互聯互通,進而實現銀行卡跨銀行、跨地區和跨境使用。在建設和運營銀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統的基礎上,中國銀聯推廣統一的銀行卡標準規范,提供高效的跨行信息交換、清算數據處理、風險防范等基礎服務;
目前,中國銀聯已經成為不僅服務于中國,而且服務于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擁有200多家境內外成員機構的銀行卡組織,銀聯受理網絡覆蓋全國范圍,并延伸到亞太、歐美、非洲、澳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銀聯自主品牌成為國內普遍認可,國際具有影響的銀行卡品牌。
臺灣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nccc)
聯合信用卡,採用梅花為服務標誌,梅花耐寒傲霜,雅淡脫俗。而聯合 信用卡係個人社會信用表徵,一卡在手,充分流露持卡人之高雅風範,如同梅花之 超然出塵,因此本中心以梅花並列圖案作為標誌。梅花五瓣,呈五個半圓形,恰與 英文之「C」字相似,寓表持用信用卡者,具有五種基本要素,即:品德Character、 能力Capacity、資金Capital、擔保Collateral、及經濟狀況Economic_Condition。
以上就是關于國內的pos機國內的卡出國能用嗎,外國卡組織進中國是真的是一件好事嗎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國內的pos機國內的卡出國能用嗎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