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機上現金消費是什么意思,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移動支付錢包

 新聞資訊2  |   2023-05-20 11:01  |  投稿人:pos機之家

網上有很多關于pos機上現金消費是什么意思,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移動支付錢包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pos機上現金消費是什么意思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www.www690aa.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1、pos機上現金消費是什么意思

pos機上現金消費是什么意思

來源:法制日報

北京市豐臺區嘉園路一家面包店內,正準備結算的一名顧客用右手摸了下口袋,突然喊了一聲:“呀!沒帶手機,您等會兒,我去車上取。”他忘了自己隨身攜帶的錢包里還有不少現金。

對于這種現象,這家面包店的工作人員劉暢早已司空見慣。

據劉暢回憶,面包店營業額的歷史低位是發生在電子支付系統出現故障的那一天。“如今,很多年輕人出門只帶手機,兜里不裝現金。”劉暢說。

事實上,移動支付的普及正在改變公眾的生活。從吃飯、購物、看電影、菜市場買菜到坐飛機、住酒店,很多消費場景最常用的現金支付方式已經變成了掃碼支付。

不過,《法制日報》記者采訪發現,在條碼生成機制和傳輸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隱患。

移動支付快速發展

覆蓋生活各個方面

“90后”北京市民張峰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里,僅使用過兩次現金。

一次是在一個路邊停車場,張峰需要支付16元停車費。當看到看車的老大爺使用老式手機后,沒帶零錢的張峰只好給老大爺支付了100元。

還有一次是在一家公立醫院的自費藥房,沒有POS機或移動支付選項,只收現金。張峰為了購買一支25元的眼藥膏,與收銀員溝通是否能添加其為微信好友再支付紅包,最后被拒,理由是“提現要收手續費”。

而如今,那位在路邊收停車費的老大爺攜帶著“掌上智能收費機”,可直接掃描二維碼結算。那家醫院也已經開通了支付寶付款功能。

據張峰介紹,老大爺使用移動支付的原因,一方面是避免高峰期來不及收費的尷尬;另一方面是避免接觸現金,可避免亂收費、截扣停車費等現象;而且,老大爺也不需要再準備零錢了。

在北京從事金融工作的郭濤卻是一名堅定的現金使用者。讓他感受到自己成為異類,是在一年前的一次聚會上。

“聚會結束,大家爭著結賬。可當我從錢包里抽出一沓錢做奮勇狀時,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同行者已經安靜地掃碼、付款、確認,一切都無比流暢而安靜。最后,同行者看著我說,‘現在誰還用現金啊’。”回憶當時的場景,郭濤說,“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三體》中所描述的,高維對低維的降維打擊。”

這次打擊,讓郭濤開始關注身邊的無現金生活,上下班乘坐地鐵、公交可以刷卡,吃飯、買東西全部可以用微信、支付寶以及刷銀行卡完成。

郭濤還發現,如今幾乎所有的小商販都可以用移動支付完成交易,不管是賣雞蛋灌餅的還是賣煎餅果子的,不管是手機貼膜還是賣西瓜的,都會把微信和支付寶兩個二維碼印得清晰而醒目。他唯一遇到的一次限制是孩子所在的幼兒園組織家長捐款,只能用現金,不可以用移動支付。

從具體數據來看,根據中國人民銀行3月18日發布的2018年支付體系運行情況,移動支付業務量快速增長,2018年,移動支付業務605.31億筆,金額277.3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1.19%和36.69%。

便利背后暗藏風險

危害資產信息安全

不過,對于一些拒絕使用移動支付的人來說,安全隱患是主要原因。

“現在,越來越多的手機App推出付費會員服務。有的人只是為了體驗一下會員服務,結果在下一個會員周期‘自動’被續了費。有的App在開通會員時,在不起眼的地方默認勾選了‘自動續費’,當用戶發現這一問題后,想要退訂自動續費時,發現退訂比開通的流程更復雜。還有一些App的免密支付安全保障并不到位,容易導致個人財產損失。”郭濤闡述了自己不信任移動支付的理由。

近年來,隨著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在改進用戶體驗、便利群眾的同時,風險也隨之發生新的變化和轉移。

作為一名計算機高級網絡安全研究員,蔣興鵬發現,隨著移動支付市場的不斷擴大,一些不法分子逐漸將黑手伸向移動支付用戶。其作案手段專業化、團伙化,通過網絡聯系,一些素未謀面的不法分子也可以分工協作,逐漸形成黑色產業鏈。

拖庫、洗庫、撞庫的“黑客”,這是蔣興鵬對移動支付中存在的“互聯網幽靈”的表述。“近年來,國內關于用戶隱私信息被竊取的事件時有發生。網絡黑色產業鏈已經呈現低成本、高技術、高回報的爆發性增長態勢,越來越多的網絡黑產分子通過拖庫、撞庫盜取用戶個人信息,給網民造成了金融資產和個人信息安全等多方面的危害。”蔣興鵬說。

此前,中國消費者協會也曾提出,移動支付安全存在的嚴重隱患,需要引起監管部門的重視。各大支付平臺也必須明確自身法律責任,切實保障消費者的支付安全。

對于中消協提出的“嚴重”二字,北京市法學會電子商務法治研究會會長邱寶昌給出的解讀是,支付涉及財產安全、信息安全,已經嚴重影響了金融消費者對金融經營者的信心。

“呼吁監管者依據商業銀行法的相關規定,督促、監督銀行業以及與銀行業有關的支付企業,切實保障金融消費者的財產安全和其他權益。”邱寶昌說,其中涉及信息安全、異地盜刷、密碼設置等問題,“移動支付在密碼設計、多重認證等方面應該多下功夫。但這也是雙刃劍,設置太多不利于使用,不設置就存在安全隱患”。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6月6日由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舉辦的“2018年移動支付安全便民宣傳周啟動儀式暨移動支付安全與創新研討會”上,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副秘書長馬國光說:“在開放環境下,移動支付風險正逐漸成為主要風險類型,并呈現出隱蔽性、復雜性、交叉性等新趨勢,移動手機端發生的賬戶盜用和欺詐呈現高發態勢,給用戶資金造成嚴重損失”。

加強技術制度建設

保障支付業務安全

3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就移動支付便民工程相關問題答記者問時稱,人民銀行將圍繞服務民生改善,持續優化支付服務供給結構、提高支付服務供給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安全、便捷支付的需求。

范一飛強調,要在積極推進移動支付服務創新的同時,加強交易監測和風險識別,保障支付業務安全,保護用戶的合法權益。在延伸推廣的時候,要做好現金支付以及移動支付相關產品的宣傳和安全教育,培養正確的支付習慣,有效地防范風險。

《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根據央行新規,自2019年1月1日起,利用移動支付App轉賬超過5萬元人民幣的,必須上交細節給央行監管部門審核,保護用戶資金安全。

蔣興鵬認為,這樣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個人財產安全,“個人的支付信息安全同樣應該得到足夠重視。從數據儲存到數據使用,都需要保護,通過加強立法、改進政策監管、提升個人安全意識、強化保護手段等舉措”。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研究員趙占領則認為,移動支付所出現的諸如侵犯消費者權益、金融秩序等問題,監管部門一直在關注,也有相關立法,但有些地方可能規定得不夠細致。例如,開啟小額免密支付功能、閃付功能,應當遵循什么條件、達到怎樣的安全標準、在開通業務過程中應當遵循怎樣的流程、是否需要主動經過用戶選擇等。

一位網絡安全從業人員稱,近年來,涉及二維碼的案件很多,其中包括非法獲取公民信息、詐騙、盜刷等。對于類似二維碼這樣的新興技術在多領域的應用,相關監督管理部門還未出臺較為有效的規章和監管機制。

“監管部門已經重視到移動支付的安全問題,有關部門必須要制定相關的政策來確保移動支付經營者履行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安全。很多商業銀行經營者在追求利益最大化過程當中,需要有統一規定,確保在資金的投入、人力的匹配上保障支付安全。”邱寶昌說,監管部門應該督促商業單位依法履職,對消費者的投訴情況進行梳理研究,查出問題的癥結,制定相關的規定或建立相關的制度。

邱寶昌還建議,平臺和支付經營者應該通過技術和制度建設,確保金融消費者的支付安全。“誠信和安全是移動支付發展的兩大基石。”邱寶昌說。

默認開啟免密支付

法律焦點問題解讀

對話人

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法律事務專業委員會主任 邱寶昌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研究員 趙占領

《法制日報》記者 趙 麗

記者: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場景都會用到免密支付。免密支付在給用戶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被吐槽缺乏安全感。例如無主動授權、無醒目提示;跳過輸入密碼、確認金額等環節。更讓人擔心的是,很多手機應用都青睞免密支付,系統甚至會默認開啟。

邱寶昌:

是否免密要經過消費者同意,經營者不能擅作主張,要充分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這是消法賦予消費者的權利、經營者的義務。所以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一定要遵守法律規定。

事實上,隨著消費者使用新型支付方式的頻率越來越高,出現免密支付的情況遠遠不止上述支付平臺。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有意或無意地使用小額免密支付功能,但當用戶被詢問是否記得何時開通此類服務時,回答大多是“不太清楚”,或者不是自己主動開通的。

記者:

就“3·15”晚會曝光的“閃付”存在的問題,中國銀聯于3月16日下午發布聲明稱,小額免密免簽是一項行業規則。以某熱門旅行軟件為例,在支付界面下方有一行字體非常小、默認為自動勾選的規則:“您認可和同意:輸入個人信息進行交易即視為您確認交易和交易金額并已不可撤銷地向系統發出指令,銀行或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機構將根據您的指令從您綁定的銀行卡中將您確認的交易金額劃扣給收款人。”這類軟件或小程序一般在首次扣款時驗證支付密碼,并授權客戶選擇相應的支付應用后從交易中直接扣款。

邱寶昌:

小額免密的目的是方便交易,有其合理性,但是可能涉及安全問題。免密在國際上確實是通行做法,但要告知用戶,如果免密不經過消費者的同意就是侵犯了其知情權、選擇權。根據相關公告,銀行卡小額免密免簽已在官網公告等多方渠道對用戶進行告知,但現實情況是,對于動輒成千上萬字的格式條款,用戶未必有時間逐字查看。因此對于小額免密免簽這樣的重要內容,建議突出強調、重點告知,以便用戶更加高效地理解。

趙占領:

關鍵在于讓消費者自主選擇小額免密、閃付功能是否開啟,不能采用默認開啟的方式。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小額免密支付有一定的市場空間,但最大的問題就是安全隱患,如果用戶的手機或者是某一個賬戶被盜,有可能導致免密支付功能被濫用,用于盜竊用戶賬戶中的資產。

記者:

“3·15”之后,中國銀聯聯合各商業銀行建立了“風險全額賠付”保障機制。但也有人認為,賠償是事后救濟的問題,本來是不該發生的問題,就像小概率事件,一旦發生在某個人身上就是100%,所以這種做法仍然存在安全風險和缺陷。

邱寶昌:

這樣的說法沒有問題,原來很多商業銀行的銀行卡存在一個問題:設置了密碼,銀行卡被盜刷卻不進行賠償,理由是銀行認為是用戶密碼保管不慎造成的,反之沒設置密碼的卻得到了賠償。后來,基本上達成一個共識:只要是被盜刷,一般都是支持消費者合理的主張,除非有證據證明消費者有故意行為或其他行為。

經營者要履行安全保障義務,提供的服務、銷售的商品要保障消費者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

趙占領:

在移動支付行業,對于提出損失要求賠償的消費者,應該有一定的條件和門檻,而且在賠付金額上也要規定一個上限。例如,關于賠付條件,要求在被盜刷之后多少小時之內進行報警。因為要防止有的人惡意申請賠付。另外應考慮在賠付時,賠付程序是否便捷,是否會出現理賠難等情況。

記者:

不可否認的是,便利與安全就像陰陽兩極,“隔空盜刷”也并非突然出現,類似的案件在以前就發生過。去年12月,在廣東省,某犯罪團伙利用閃付功能盜刷銀行卡資金110多筆,累計涉案金額10多萬元。在移動支付盛行的今天,消費者如何減少被盜刷的風險?

邱寶昌:

消費者對自己的個人信息,特別是密碼要妥善保管,不要輕易泄露,密碼可以設置得復雜一些,不要用自己的生日、身份證號、特定紀念日等。但是免密就沒有密碼了,所以如果是免密的,消費者防不勝防。

不要貪圖一時方便,給自己的資金造成隱患,盡量不使用購物、外賣、打車、購票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免密支付許可,在簽訂相關會員服務的格式條款時,一定要留意條款當中那些不明顯的提示信息,在購買各種套餐前一定要仔細看清各種提示。

趙占領:

如果用戶選擇使用免密支付功能,那就應當意識到小額免密支付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要采取各種措施防范這種風險。例如,如果帶的是銀行卡,那就要把銀行卡放好,一旦聽到身邊有異常刷卡聲,就要注意;如果是在互聯網上采用小額免密支付,那就要將手機或者其他終端設備保存好,開機和鎖屏都要設置密碼;如果是在某一個網絡支付賬號里使用小額免密支付功能,那就要將這個支付賬戶的密碼保存好。

以上就是關于pos機上現金消費是什么意思,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移動支付錢包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pos機上現金消費是什么意思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轉發請帶上網址:http://www.www690aa.com/newsone/50197.html

你可能會喜歡: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babsan@163.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