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很多關于津城通pos機,掃碼付款…… 天津智慧交通體系逐漸形成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津城通pos機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www.www690aa.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1、津城通pos機
津城通pos機
津云新聞訊:乘坐火車“刷臉”進站,開車上高速不用排隊“無感支付”輕松付款,乘地鐵、乘公交,掃一掃就支付,早高峰哪里將要堵車,大數據平臺讓你提前避讓……而今智能化出行已經成為常態,科技讓我們的出行更高效智能。
今年是世界智能大會舉辦第三年,天津的交通智能化也取得了飛速發展,以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為基礎,覆蓋港口、公路、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生產等多領域的智慧交通系統初見雛形。
“智能化”變“常態化”
市民張女士經常乘坐地鐵、公交上班,多樣化的支付方式讓她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以前出門前總為找零錢乘車而頭疼,現在坐公交可以用支付寶、微信掃碼就能乘車,地鐵去年也實現了掃碼支付,現在出門不用帶現金,手機掃一掃就能乘車。另外,現在智能化的乘車方式也讓我能更高效的安排時間,通過手機小程序可以提前知道公交什么時候進站,不用浪費時間等車。”張女士說。
天津站人臉識別進站系統
記者了解到,目前,乘坐天津公交可通過支付寶、微信—騰訊乘車碼、云閃付等智能化方式支付,乘坐地鐵可通過“天津地鐵APP”掃碼進站。據統計,全市每天乘坐公交的人次在150萬人左右,其中移動支付人次可達60萬人;每天乘坐地鐵的市民約有35.4%采用手機支付,無現金支付模式已經走進津城百姓生活。
互聯網購票已經成為常態
出行方式的智能化不僅讓市民的生活更方便、快捷,同時也拉近了城市的距離。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不斷深化,來津落戶的北京企業、人才越來越多。工作在北京,生活在天津,于先生是京津“雙城”生活中的一員,30分鐘的高鐵拉近了京津兩地的距離,出行的智能化讓“雙城”生活褪去旅途的奔波,變得輕松而高效。“晚上通過手機訂好第二天早上的車票,早上7點左右到天津站‘刷臉’進站,7:30準時到達北京南站,換乘幾站地鐵到公司8點左右,吃完早點正好上班。下午,拿出手機提前訂好返程票,晚上約幾個好友晚上聚一聚。”于先生告訴記者,網上訂票、‘刷臉’進站等讓他在路上的時間不斷縮短,“雙城”生活從拉近變成“互融”。據統計,2018年僅天津站的網上購票人次已超過2000萬人次,占到全部購票人數的50%,出行“智能化”已經成為常態。
天津智慧交通系統逐漸形成
智能出行只是智能交通體系的一部分,據了解,天津智能交通系統大體包括交通監控系統、交通運輸管理系統、出行服務系統、車輛控制系統、電子付費系統、安全應急管理系統等。2018年底,天津“數據交換共享與開放應用平臺”“綜合交通數據分析服務系統大數據分析平臺”納入交通運輸部首批交通大數據融合應用試點項目。
“天津已經構建了多層次的業務應用系統,提升運輸管理效率。智慧港口建設方面,完成天津港集團智能調度指揮系統,實現智能化融合,推動‘一港多區’管理一體化;公路信息化建設方面,完善公路處路網管理與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建設區級信息多層次管理平臺,實現路網協調調度、應急處置業務的協同聯動;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方面,率先實現市公交集團和濱海新區公交集團兩大集團公司公交運營智能化信息化建設,實現車輛GPS監控及車載視頻動態監測,并初步具備應急、智能化調度的功能。”市交通運輸委副主任魏宏云表示,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天津以“互聯網+”和信息化為支撐,在綜合交通、公交、軌道、高速、道路客運、小客車調控、機動車維修等方面積極推動移動終端APP的開發和應用。目前,已推出的“天津交通”、“掌上公交”、“8684地鐵”、“天津高速通”、“365汽車票”、“津城車大夫”等APP應用獲得市民普遍好評,使市民的出行更加便利快捷。
據介紹,在智能交通建設上,天津已經跨出了從無到有的第一步,從硬件到系統的第二步,但是,在未來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發展的第三步中,依然存在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力度不夠、智能交通產業優勢未形成、不同部門間“信息孤島”亟待打通等問題。“天津將加快實現交通運輸行業與各領域深度融合,加強智能產業促進與深化智能技術應用并重,全面提高天津交通智能化發展水平。預計到2020年,天津智能交通整體發展預計達到國內一流水平,重點領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交通運輸效率與服務水平顯著提高,重點聚焦公路、港口、城市客運、停車、物流、出行6個領域,基本形成‘一站式’公眾出行與‘一單制’貨物運輸格局。”魏宏云說。(津云新聞記者董立景 攝影吳濤)
以上就是關于津城通pos機,掃碼付款…… 天津智慧交通體系逐漸形成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津城通pos機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