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很多關于惠農移動pos機,農業銀行探索普惠金融發展之路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惠農移動pos機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www.www690aa.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1、惠農移動pos機
惠農移動pos機
黃河新聞網長治訊:發展普惠金融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作為長期扎根“三農”縣域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農業銀行矢志踐行服務“三農”的職責使命,充分發揮國有大行的先行者作用,在普惠金融領域不斷向基層和網點傾斜資源,深化“能貸、會貸、愿貸、敢貸”機制,對傳統金融業務和機制進行了全面轉型創新,并走出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道路。
農行江蘇分行客戶經理上門為客戶提供信貸支持
首先,延伸服務渠道,提升金融服務可及性。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在我國,縣域、農村和城市之間的金融供給不平衡一直存在,尤其在偏遠鄉村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更是如此。大量小微經濟體和弱勢群體渴望獲得更加全面和便利金融服務,只有觸達他們,才能增強人民群眾的普惠金融獲得感。
為此,農業銀行不斷擴大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大力拓展普惠金融服務點并向縣域鄉鎮傾斜網點資源——2018年以來,根據不同地區、行業和領域小微企業客戶特點,農業銀行在全行范圍內逐步建設了1000家普惠金融特色網點;2021年全行遷址和新建網點中的65%布局到縣域、城鄉接合部和鄉鎮地區。目前,農業銀行縣域網點1.26萬個。農行還大力實施了“金穗惠農通”工程,在農村商店、農資店等設立服務點,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便捷的查詢、轉賬、消費、取現等基礎金融服務。在偏遠地區,推廣汽車銀行、背包銀行,有效填補金融服務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鞏固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老區實體經濟發展、助力民族地區振興發展、支持邊疆地區建設等方面,農業銀行有針對性地研究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水平,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注入“金融活水”,傾情提供普惠性金融服務。
在福建,農業銀行為服務老區蘇區發展,全力支持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老區農業金融服務。截至2022年6月末,在老區蘇區縣發放貸款3450.29億元,比年初增加304.25億元;在江西,農業銀行根據革命老區特色,構建起“人工網點+自助網點+‘惠農通’服務點+互聯網線上渠道+流動服務”的“五位一體”服務渠道網絡;在新疆,農業銀行全面開展金融服務升溫,設立“惠農通”工程服務點6988個、電子機具6950臺,并向全疆派出員工進行駐村幫扶,常態化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圍繞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等重點工作,大力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
同時,為深入推進金融服務惠及更多地域和特定人群,提升金融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便利化程度,農業銀行把深度推進數字普惠金融作為重要抓手。一方面,面向農村特定區域,農業銀行通過“惠農通”POS、“惠農通”服務點、農行掌上銀行等多元服務場景的整合優化,為農村客戶提供“足不出村”、方便快捷的基礎金融服務,打通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搭建全場景覆蓋、多生態融合服務觸達體系;另一方面,針對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的金融需求,幫助跨越“數字鴻溝”,農業銀行開展了網點特殊群體及適老化服務改造、掌銀大字版等一系列的“適老化服務”。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農業銀行已為行動不便的特殊群體提供上門服務23萬余次,已在網點投放超級柜臺、自助現金終端、自助服務終端少數民族語言設備10230臺。
其次,創新產品和服務機制,打造“‘三農’+小微”雙輪驅動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對于金融機構來說,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既要能把錢借出去,還要能把錢收回來,對此,傳統做法是根據用戶的財務數據和抵押資產進行評估。但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普遍具有“三無”(無抵質押、無擔保、無財表)特征,要從中尋找、識別、篩選出“三有”(有信用、有生產經營能力、有現金流)融資服務對象,為其提供包容性的小微金融服務,考驗著金融機構的決心和能力。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等問題,農業銀行通過1000家總行級和 1000家分行級專營機構,遍布全國的2.2萬個網點,以及“普惠e站”小微企業一站式線上服務,打造出“服務機制+產品+綜合服務”等綜合性“‘三農’+小微”雙輪驅動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對此,農業銀行的普惠實踐很有示范意義。
小微在哪里,農行的網點就延伸到哪里。為精準服務打通“最后一公里”,農業銀行持續推進普惠金融業務下沉網點,通過下沉網點把普惠金融服務觸角深入經濟社會各領域,尤其是圍繞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服務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切實解決貸款難貸款貴問題。比如,為應對小微企業“短、小、頻、急”的融資特點,農業銀行專門出臺優化小微企業賬戶服務工作方案,為小微企業提供精準服務,確保小微企業開戶時間壓縮至3個工作日內,實現專業、高效和有溫度的網點基礎服務。
小微在哪里,農行的綜合服務就延展到哪里。普惠金融客戶除了融資需求,往往還需要技術咨詢、生產指導、財務規劃、市場營銷等方面支持。在信貸支持的基礎上,農業銀行發揮網點綜合服務平臺功能,通過日常管家式服務,深入了解小微企業賬戶、結算、融資、投資、理財等各方面需求,以及小微企業關聯人的個人金融業務需求,精準制定綜合金融解決方案,提供一攬子產品服務,全方位服務客戶生產生活。
不止于服務,面向小微企業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農業銀行從市場同質化的產品和服務創新求變,緊跟企業的呼聲。比如,為確保金融支持小微企業政策接續、力度不減,針對部分有貸小微企業在原貸款審批模型下無法達標續貸的問題,積極開展續貸融資產品創新,并推出“牽手e貸”產品,讓續貸更快捷更便利,為小微企業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助力小微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農行廣東分行員工深入田間地頭進行信貸政策宣傳
春華秋實,數據成果顯示農業銀行的普惠金融在高基數上持續實現著高質量發展。據2021年農業銀行年報顯示,從增速看,其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1.3萬億元,貸款比上年末增加3693億元,增速38.8%,連續三年超過30%;從擴面看,農業銀行的信貸客戶達到了192萬戶,較上年末增長了35萬戶;從定價看,2021年新發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年化利率4.1%,較上一年穩中有降。同時,農業銀行還將各類外部政策優惠全額傳導給小微企業,按照“能免則免”的原則,通過系統控制減免貸款收費項目和超過30項綜合金融服務費用,全面推動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下降。
再次,以“科技+信用”生態賦能普惠金融,以可持續發展能力支撐起普惠情懷。普惠金融的屬性在客觀上決定了相關金融業務風險較大、成本較高、回報率相對較低。如何在高成本、高風險的基礎上實現金融機構普惠金融業務的可持續發展?金融科技的發展為小微企業帶來了新契機,可顯著降低小微金融服務成本。同時,大數據的應用有助于多維度評估企業,更好地識別風險。據此,近年來,商業銀行普遍采用大數據風控、場景建設、科技輸出以應對普惠金融的持續能力建設。
農業銀行對此頗有心得。比如,農業銀行為精準服務初創階段的小微企業創新推出的一款純信用貸款產品“首戶e貸”——對工商注冊一年以內的首次申貸客戶,基于行為、工商等外部數據,運用農行數字化轉型成果,提升對小微企業信用及風險綜合評判能力,不需要提供經營流水,也不需要抵押物,即可完成貸款融資。與此同時,農業銀行加大與工商、稅務、海關、征信、第三方平臺等外部數據生態合作方的合作力度,幫助銀行機構獲得小微企業信用信息,降低信息不對稱,更好識別資金需求方的融資信用、生產能力、現金流實際狀況,讓“金融活水”流向更多從前不可能抵達的地方。
農業銀行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要求,統籌業務發展和風險防控,將普惠金融工作推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黃銀河)
以上就是關于惠農移動pos機,農業銀行探索普惠金融發展之路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惠農移動pos機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